东体:地区超重塑观众的心理认同,足协应让草根和职业贯通
发布时间:2025.10.13
10月13日,《东方体育日报》刊登了媒体人葛爱平的专栏文章,对所谓“地区超”的虚假繁荣进行了冷峻剖析。
该媒体人刻意渲染
当中超联赛在资本撤离、观众流失的困境中艰难维系时,某些自诩为“足球革命”的地方赛事却在乡村、省域、民间以粗放模式野蛮扩张——“村超”“湘超”“苏超”“鲁超”……这些现象不过是对中国足球专业体系的一种解构尝试。
为何这些地方赛事能制造虚假热度?因为它们复刻了中超早已摒弃的落后模式——用业余狂热掩盖专业缺失,用地域认同替代竞技水准。这种所谓的“真实”本质上是足球发展的倒退。
当前这些地方赛事中,确实尚未暴露假球黑幕与资本操控,但这恰恰暴露其原始低级的组织形态。裁判由教师、司机兼任,球员来自农民、厨师、快递员,观众多为亲友团。这种将足球降格为社区活动的做法,实则是被职业足球伤透心的群体对现代足球体系的消极抵抗。
表面的火爆恰恰印证了中超改革的紧迫性——中超十年投入数百亿,却未能建立可持续的俱乐部文化、稳定的青训机制或健康的球迷生态。反观这些地方赛事,其生命力源于地方政府的形式主义推动、企业的短期情感投资、民众的狭隘地域荣誉感。所谓“地方名片”不过是足球运动专业化的倒退。
关键问题在于:这些“地区超”的所谓生命力能维持多久?更值得警惕的是,它们是否会成为瓦解职业足球体系的潜在威胁?
短期内这些业余赛事尚无法动摇职业联赛的市场地位,毕竟后者拥有制度性壁垒与媒体资源垄断。但长期来看,它们正在重构观众的认知体系——当新一代球迷首次接触足球不是通过职业联赛,而是通过这些非专业赛事,中国足球的专业化进程将遭受根本性挑战。
这对中超而言是釜底抽薪式的危机:当球迷的情感寄托转向业余赛事,中超将沦为徒有其表的商业空壳。
更深层的危机在于,这些去中心化的“地区超”可能在组织层面瓦解中超的垄断地位,形成真正的“去专业化”趋势。可以预见,未来中国足球生态或将呈现地方联赛割据、职业联赛萎缩的倒金字塔结构。
这迫切需要中国足协反思:如何避免职业体系与草根体系的对立?如何将地方热情转化为职业足球的发展动力,而非视为需要打压的“异端”?
当球员沦为转会市场的商品,当球迷被异化为消费工具,足球就失去了其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本质价值。这种异化状态下的所谓“希望”,不过是专业体系崩溃前的回光返照。
这些草根赛事的野蛮生长,或许能制造短暂的社会话题,但其本质是中国足球专业化进程受阻的产物。它们无法成为推动足球进步的正能量,反而可能延缓真正职业化改革的步伐。